免费发布信息 免费开通店铺
当前位置:临淄百度信息港 热点资讯 临淄新闻  齐王葬在三山口,临淄永世不为京:齐文化之二王冢

齐王葬在三山口,临淄永世不为京:齐文化之二王冢

发表时间:2018-01-29 07:49:31  来源:临淄齐文化研究中心  浏览:次   【】【】【
二王冢畔,鼎足山下,风景秀丽,闻名遐迩。东面的牛首岗,南面的菟头山,松柏掩映,矮草丛生,野花遍地;西北角的紫金山,庙宇多椽,有雷公殿、文昌阁等古建筑,成为游人驻足之所。
二王冢,又称齐王冢。传为姜齐第16代国君桓公(小白)与姜齐第25代国君景公(许臼)之墓。它位于今临淄区齐陵镇的鼎足山上。鼎足山,也叫紫金山(又名雷公山)。与菟头山(又名驴山),牛首山(又名牛市山),三山对峙,如鼎之三足,因此而得名。二王冢,因山为坟,墓葬中间。封土高大,气势雄伟,如同山上之山。二冢东西并列,方基圆顶,南北长190米,东西长320米,墓高30米。与南侧的四王冢遥遥相望,二王冢和四王冢、三妹冢形成了历史上非常罕见的古墓群。被世人称为“东方金字塔”。

《史记·齐太公世家》引《皇览》曰:“景公冢与桓公冢同处。”唐《元和郡县志》载:“桓公冢东旧有祠,魏武帝(曹操)所立。宋《太平寰宇记》谓“桓公冢在鼎足山上”。《括地志》载:“晋永嘉末,人发之,初得版,次得水银池,有气不得入。经数日,乃牵犬入中,得金蚕数十箱,珠襦、玉匣、缯彩、军器不可胜数。又以人殉葬,骸骨狼藉也。”

一九八四年,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,对二王冢进行稽考,认为二王冢是田齐侯剡和田桓公午之墓。1988年1月,二王冢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
二王冢

二王冢畔,鼎足山下,风景秀丽,闻名遐迩。东面的牛首岗,南面的菟头山,松柏掩映,矮草丛生,野花遍地;西北角的紫金山,庙宇多椽,有雷公殿、文昌阁等古建筑,成为游人驻足之所。昔日,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至初十,三天庙会,行商摊贩,云集于此;香烟缥缈,人流如潮,热闹非凡。 在晏娥儿墓东侧,女水源头、群泉并涌,积水成潭,广三十余亩,深且数尺,碧水澄清,一望见底,锦鳞游泳,水鸟翔集。登上桓公墓巅,远眺牛山茫茫,淄水泱泱;俯视平畴千里,绿茵无边。而今,许多繁茂盛景已经推失去原貌。但我们从明清以来的部分诗篇中还可领略二王冢独具的魅力。明代诗人王衮写有《景公冢遇雨》的诗篇:“小店疏篱野水旁,肯容闲客暂追凉。云封枣叶连村暗,雨洗荆花溢路香。尝酒招邻拼得醉,借驴寻寺偶成忙。眼前齐景遗阡在,一体萧萧蔓草荒。”初春时节,微雨菲菲,“雨洗荆花溢路香”的景色又在身旁出现,踏青游春之人,徘徊于山脚墓边,赏美景,怀先人,心中别是一番滋味。清代诗人崔象津《桓公墓诗》中也有这样的抒怀:“功留北杏存三关,墓接南邻对四豪。已知饭牛歌石烂,谁从牧马问三高。中原继霸犹堪穆,竖子成名变莽操。我在圣门称五尺,也凭酒杯奠蓬蒿。”


关于二王冢的由来有一个民间传说,在临淄当地流传有“齐王埋在三山口,临淄永世不为京”的俚语。传说齐王有好几个儿子,但都不听他的话,叫他们上东,他们偏要上西,叫他们打狗他们却偏去打鸡。齐王年纪大了,他要看一块好风水地,将来死了好埋在那里。希望他子孙们仍做君王。齐王请风水先生看过两个地方,一是城西愚公山下,这是块风水宝地,如果把自己埋在那里,齐王的子孙就要出一斗米的官,(按以前容量计算,一斗为60斤,一粒米为一个官,60斤米有多少粒米呢?大家可想而知)那样一来,齐国的江山永远是他们的。另一块坟地就是鼎足山上。这三山口不是块好地方,如果把自己埋在这里可就糟了。今后的江山他们家就坐不成了。虽然儿子们都不听话,齐王还是希望他们好,想葬一块好地方。有一天,齐王得了重病,病得很重很重。他自己知道活不长了,便把儿子叫到跟前,对他们说:“我快不行了,我死了以后,你们把我埋在鼎足山吧,千万别把我埋在愚公山下。”他想儿子们一定不会照他的去做。说完就断气了。几个儿子呜呜呜的哭了一阵,看看爹已经死了,便商量着怎样给爹出殡,把爹埋在那里。他们商量了一阵后,老大说:“咱们长这么大,从来不听爹的话,现在爹死了,咱们就听他的一次话。把爹埋在鼎足山。”其他兄弟也点头称是。所以,就把齐王埋在了鼎足山,还修了高大的坟墓。这恰恰不是齐王的希望,更不是齐王的要求。儿子们把爹埋错了地方,造成了齐国古都-----临淄再也不能成为京城的事实。这就是民间传说的‘齐王埋在三山口,临淄永世不为京’的民间故事。

不管传说是真是假,二王冢在齐国这块故土上已经矗立二千余年。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,对古人的伟绩寄予了深厚的感情。毕竟这块土地上的纷踏马蹄曾威震八方,毕竟在几千年前这里是最具盛名的东方之珠,谁不为自己是这块古老土地上长出的一株禾苗感到自豪呢!二王冢是这块古老土地上曾经辉煌的见证,尽管失落的已经失落,但辉煌的必将继续辉煌。
责任编辑:周孟杰